槟城, 东方之珠, 美食天堂. 炒粿条, “萝卜” (Lobak), 叻沙……..都是咱们熟悉的,自槟城出口的美食, 足见岛上食物对食客的影响力. 当初北上槟城, 其一是为了升学; 但另一方面早已对岛上美食憧憬不已. 大学环境优美, 无可否认. 理大坐山面海, 青葱的校园, 绝对是求学的好地方. 奈何求知欲不及食欲 (校园内的食物实在乏味得可以) ,学年伊始几天下来腹部已蠢蠢欲动, 窥凯校园围篱外”世界级”的街边美食.
首都各地大家常见的槟城美食, 都不及在这里任何一摊享用所获得的满足感. 槟城友人说, 正宗地道的槟城料理, 须亲自访槟品尝, 雪隆森甲等地所见的皆为二三流出品. 理由是能在槟岛立足的挡主, 何必 向外牟发展, 所以最 “好料” (福建话) 的福建面, 最好吃的叻沙, 唯有在槟城.
敝开极乐寺, 升旗山,渡轮等不说, 我们知道, 槟城另一种特色是它的街边饮食文化. 贮立于路边的小贩食肆众多, 能以五步一档, 十步一摊来形容. 他们就像布满星星的夜空, 散布在岛上的大街小巷. 我想若三餐皆放不同的食物进口, 三个学年下来也尝不尽遍地各个角落的槟岛美食. 槟城人又说, “光顾越肮脏水沟边的路边摊, 小贩所准备的食物越好味道”. 请读者斟酌友人这 “名句” , 大家见仁见智 . 话说回头, 这里当小贩曾经是旧岛上的主要职业. 的确,这些小贩档口, 十年如一, 风雨无改的作业方式, 默默地为岛上的旅游经济作出无可磨灭的奉献. 那些为小贩服务超过十载的烹具, 独特的味道,吸引了无数忠实拥趸, 浓厚的风味,深深刺激了无数老饕的味蕾. 在槟城要寻找好吃的, 马虎不得, 得费一番心思. 看书,上网浏览, 不耻下问地向本地居民打听, 还有与一班志同道合友人交换心得意见是不可或缺的准备功夫之一. 务必做到望(地图) - 闻(打听) – 问(路) - 切(最终刃下食物享用) 的找吃四大要诀.
槟州的食品风格可是五味分陈多样化. 地缘性与历史的因素, 孕育了东,西, 娘惹, 殖民, 及北方暹罗风味于一大熔炉, 相互交织下, 酝酿成今日的美食版图. 根据作者在槟岛的饮食游记, 大可拟出三个时况:-- 清晨的槟城; 炎热午后的槟城; 与入夜的槟岛, 所展现给食客眼下的选择, 都是不一样的光彩. 岛上的小贩一般只在以上其中一个时段营业. 早晨的餐牌可以是炒粿条, 粿角, 面汤 或简单的炒米粉.($1-$2.50). 早上最佳的福建面 (南马称之虾面), 除了百年路那摊外,要数吡叻路 “经典” 咖啡室的老字号了. 清晨八点钟起, 就算是工作日, 店内已人山人海. 除了点心茶楼, 最忙碌便是这里边了. 老板夫妇紧张但熟练地翻动蒸煮面条,调味 ,加料, 双手机械似的不停操作; 另一边的顾客则十分礼貌不发怨言不吭声地等逾半句钟, 十足考耐心. 给钱还要等吔? 但只要目睹自己的一碗端到面前, 哪飘香浓郁的咖哩汤水, 绝对软却食客的心房. 早晨一碗热腾腾暖肚的福建面, 对远在它乡的学子来说, 是一种家温暖如春的感觉.
午餐则大同小异,可选择汤饭面条外加糖水甜点,例如乔市中心牛干冬路(Chulia St.) 青天旅社下的烧腊饭; 或中路(Macalister Rd.)的马来饭. 这时槟城人,除了种族禁忌外, 不分阶级你我同在一屋檐用餐, 一起在树下品尝街边的糖水. 值得一提是, 槟城特色糖水以 “煎堆” chendol为名, 当中光大大厦行人天桥附近, 位于Lebuh Keng Kwee的陈性业者是行内佼佼者. 磨好的雪霜加上QQ青草色的煎堆粉, 椰浆, 烧好的焦糖, 再配上几颗红红的腰豆,竟神奇式地合成这上佳的娘惹甜品. 其中有无数次, 每每生活不如意心情不好时, 会驱车来此, 以一碗$1.50的chendol, 让甜蜜的焦糖带来幸福满足的感觉. 这已是我小小心灵充电的驿站.
晚上美食景点大多集中在市中心新路靠近双威酒店及咯呢新关仔角一带. 入夜的嘛嘛档文化, 在槟城尤其丰盛, 毕竟是回教印度扁担饭(nasi kandar)起家的地方. 大学院外就有两间. 印度老兄24小时现代化经营方式, 提供方便的球赛传播站, 廉宜的聚会场所, 间接培养了学子门夜归迟睡迟起的不正常生活作息. 无论如何, KassimMustapha, Kayu 以及阿依淡马来村的早饭都是值得推荐的扁担饭 ($4-$8).
三年以来, 寻寻觅觅中, 少说也修了 6 到本10 个学分, 在槟岛饮食游记里, 该颁自己个甲等吧! 这里, 不得不提我的一圈 “知食分子” 朋友, 感谢他们, 为我提供一切与饮食相关的资讯. 衣食同源, 食物对人类社会的吸引力, 能使个色人种在餐座下乐也融融, 是友好的象征. 美味的佳肴, 可以促进各族文化了解. 读者们, 来日请多多将自己的传统食品介绍予他人,代为广传, 让食物把大家团结起来!!
Gan Tze Jian, 应用生物系/3
文学奖简介
2000年,理大华文学会举办了第一届的理大文学奖——破茧。七年前的筹委们声势浩大地办了一个北马区的理大文学奖。当年烂瓜们的热情,付出与努力得到了热烈的反映。《破茧》分成四个参赛组别即:小说组,诗歌组,散文组和论文组。
可惜,这股热情并没有延续下来;甚至,让人忘记了它。
七年后,一班不懂得什么是文学的大学生不自量力地毅然决定要重办这属于理大生的《理大文学奖》。这一次,筹委们还是一样热情地付出与努力,就只是为了这个《理大文学奖》。七年之痒,说的也许就是我们。
第二届《理大文学奖》设有三个组别即:小说组,诗歌组和散文组。这一次则有幸请来傅承得,庄若,梁靖芬和曾翎龙担任评审。经过大约四个月的努力征稿,这一届的参赛稿件也获得出乎意料的数量。小说组—8篇,散文组—33篇,诗歌组—49篇,总计90篇。
《第二届理大文学奖》现在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是今晚的颁奖典礼。就在今晚,我们会宣布各组别的得奖者。究竟这意义深重的第二届《理大文学奖》会留有谁的名字?留有谁的足迹?一切一切,即将揭晓……
吃在槟城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